對于此前報道“兒子獲獎發明與父親研究所成果高度一致”,10月27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工作人員回應澎湃新聞稱,目前已啟動調查,若屬實,將按照大賽規則進行處理。
10月26日,澎湃新聞獨家報道,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被指利用自己和研究院團隊的科研成果,供兒子劉某陽獲獎升學。
澎湃新聞調查發現,2015年,就讀初一的劉某陽憑借發明“便攜式霧霾污染氣體快速識別和檢測裝置”(又稱“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獲得了第30屆安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發明類一等獎、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等多個獎項,并因此被合肥重點高中一六八中學錄取。
但經調查,該發明在名稱、工作原理、外觀方面,均與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2年的一項科研成果高度一致。當時,劉建國任該所副所長,也是該科研成果所屬項目的主要完成人。
2018年,就讀合肥一六八中學的劉某陽再次憑借發明“酒駕安全激光快速篩查系統”,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創新成果競賽三等獎、2018年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等獎項,并成功申請國家專利。無獨有偶,該發明也與劉建國2011年所申請的國家專利“激光酒駕道邊在線監測系統”原理高度相似。
劉某陽當時的任課老師向澎湃新聞證實,該發明在研究過程中確實得到了劉某陽父親劉建國的指導和幫助,“屬于‘大手拉小手’,父親的項目他也可以參與,就相當于父親搞一點東西給他做!
針對上述情況,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官網發布《聲明》稱,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高度重視,已迅速組織人員對此事進行調查,后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調查結果。
同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記者回應稱,大賽組委會也了解了此事,目前已經啟動調查,若調查屬實,將會按照大賽規則進行處理。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公布的《青少年科技創新競賽規則》(以下簡稱“競賽規則”)第二項第3條明確指出“作品存在抄襲、成人代做或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等學術不端問題”不接受申報。
此外,《競賽規則》規定,參賽學生在開展研究的各階段應自覺遵守科學研究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尊重他人知識產權。參賽作品應反映申報者本人的研究工作,對于指導教師或他人協助完成的內容要進行明確說明。如指導教師與參賽學生有親屬關系,應在申報時如實填寫。
在《競賽規則》監督和違規處理一項里,明確規定申報、審查和初評階段,如出現對參賽作品的投訴且經調查發現參賽作品存在抄襲、研究工作作弊、違反科研規范等問題,將取消作者參賽資格。終評階段,如發現參賽作品存在抄襲、研究工作作弊等違反規則情況,將取消作者獲獎資格;如終評評獎比例內,作品實際水平或作者答辯情況不符合獲獎標準,經評審委員會表決,可不授予競賽獎項。
據公開信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中國科協、自然科學基金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自1982年創立開始,已舉辦了35屆。該比賽是我國中、小學各類科技活動優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種形式,也是我國國內面向在校中小學生開展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
來源:澎湃新聞
|